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专注地进行实战练习,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尽管汗水浸湿了护面,但每一次进攻和防守都透露出久别重逢的喜悦,这一幕,正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近期努力推动的“重回剑道”倡议的生动体现,作为击剑运动的资深推广者,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强调:“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让孩子们重新找回击剑带来的纯粹快乐,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后,这种回归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。”
王钰的这番话,道出了当前青少年击剑运动复苏的核心理念,近年来,随着社会生活的逐步正常化,青少年体育训练面临重启与调整的双重挑战,击剑作为一项注重技巧、策略和心理素质的奥林匹克运动,在北京乃至全国拥有广泛的青少年基础,长时间的间断让许多孩子失去了训练节奏,甚至产生了退缩情绪,王钰指出,作为协会负责人,她亲眼目睹了孩子们从生疏到重新适应的过程。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它更像一门艺术,能培养孩子的纪律性、专注力和抗压能力,但现在,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消除他们的焦虑,让他们重新享受剑道上的每一刻。”

为了推动这一理念,北京市击剑协会联合多家俱乐部和学校,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,王钰介绍,协会组织了“快乐击剑周”活动,通过游戏化训练、小组对抗赛和亲子互动环节,降低训练的严肃性,增强趣味性,在初级班中,教练们设计了“剑道寻宝”游戏,孩子们在完成基本动作后可以获得小奖励,从而激发参与热情,协会还邀请了退役运动员和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,帮助家长和孩子理解击剑的长期价值,而非仅仅关注比赛成绩。“我们想传递一个信息:击剑的快乐源于自我超越和团队互动,而不是奖牌的数量。”王钰补充道。
在训练现场,一名叫李明的10岁学员分享了他的感受,他学习击剑已有两年,但之前因故中断了半年。“刚开始回来时,我觉得手生,有点害怕被对手击中,但王老师和其他教练总是鼓励我,说犯错是正常的,我每周都期待来训练,因为这里就像一个大游乐场。”李明的母亲王女士也表示,孩子重新投入击剑后,不仅体能提升了,性格也变得更开朗。“看到他眼里的光芒,我就知道这是值得的,王钰副秘书长说的对,快乐才是坚持下去的动力。”
王钰本人就是击剑运动的受益者,她从小接触击剑,后来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,退役后转向管理和推广工作,她回忆道,自己年轻时也曾因压力过大而想过放弃,但正是教练的耐心引导和对运动本身的热爱让她坚持下来。“作为协会的副秘书长,我有责任将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,我们正在开发更多针对青少年的项目,比如线上击剑挑战赛和社区剑道日,让孩子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接触到这项运动。”
数据显示,北京市目前有超过50家击剑俱乐部,注册青少年学员近万人,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%,王钰认为,这反映了家长和社会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,但她提醒,数字背后的质量更重要。“我们不应该追求速成,而是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、支持的环境中成长,协会正在加强教练培训,强调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,避免过度竞争导致 burnout。”
除了实际训练,王钰还谈到了击剑运动的文化价值,她解释说,击剑起源于欧洲的骑士传统,蕴含着礼仪、尊重和公平竞争的精神,在协会的活动中,她经常带领孩子们学习击剑历史,例如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中世纪剑术的演变。“这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,还能培养文化认同感,当孩子穿上击剑服,向对手行礼时,他们学到的不仅是技术,还有如何做一个有尊严的人。”
展望未来,王钰表示,北京市击剑协会计划扩大合作范围,与更多国际组织交流经验,同时推动击剑进入校园体育课程。“我们希望在未来五年内,让北京成为青少年击剑的标杆城市,但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——家长的理解、学校的配合以及政府的资源投入,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记住初心: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,而不是被功利心驱使。”
在采访结束时,训练馆里的孩子们正在进行一场轻松的团体赛,笑声和加油声交织在一起,王钰站在场边,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。“看,这就是我们想要的——不是完美的技术,而是那份纯粹的喜悦,只要我们坚持下去,击剑运动就会在这些孩子心中种下终身体育的种子。”她说。

随着夕阳西下,训练课渐渐结束,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收起剑具,相约下周再见,这一幕平凡却充满希望,印证了王钰和整个协会的努力: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击剑正成为一剂良药,帮助青少年找回自信、连接彼此,并最终在剑道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快乐篇章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